查看原文
其他

对米兰·昆德拉最好的纪念,就是警惕“伪崇高”

我是北游 北游读书
2024-08-29

北游读书

   北游与您一起深度阅读


什么是“刻奇”?


“刻奇”这个词在中国一出现,似乎总是和米兰·昆德拉联系在一起。
其实这个词并非这位捷克著名作家的原创,刻奇(kitsch)这个词,来自 19 世纪的德国,它的意思一说是在三明治上涂抹一些精美的东西,来安抚儿童;另一说是保留一些破烂,作为人生中某个时刻的纪念。刻奇,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、貌似精美、实则廉价的情感认同和抚慰。
因为对昆德拉的名著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》的误译,刻奇一度被翻译成媚俗,把昆德拉看作是反媚俗,这种文化误读可谓是文化圈的一桩公案。
刻奇不是媚俗,不是讨好别人,而是讨好自己,迎合自己。意思其实完全相反。
关于这个误读,文化学者景凯旋解释说,昆德拉在书中写了两滴泪,第一滴泪是看见孩子在草地上奔跑而感动,第二滴泪是和所有人类在一起,为孩子在草地上奔跑而感动。
这第二滴泪,就是刻奇。它要求整齐划一,排斥一切个人性。
刻奇就是一种伪崇高,是一种自我伟大的不真实的激情。这恰恰与中文“媚俗”的意思相反。
看看现在中文网络世界里的各种煽情和道德表演,还有欧美网络世界的各种政治正确表演,被昆德拉嘲讽的刻奇随着时代的发展并没有随之消亡,反而是在攻城略地,到今天,似乎已经一统江湖。
今天,对米兰·昆德拉最好的纪念,就是警惕伪崇高,警惕你身上的“刻奇”。
好吧,来检查一下,你有没有刻奇的症状:
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,你有没有感觉胸前的红领巾好鲜艳?
拍下爸妈做家务的背影发朋友圈,配文“妈妈老了,不能让她再劳累”,有没有觉得自己很孝顺?
母亲节、父亲节,晒老妈老爸年轻时的照片,有没有被自己感动的热泪盈眶?其实平时屏蔽了他们的朋友圈。
看到难民可怜的照片,于是痛骂别人的无情,开始表演政治正确,表示国家应该接收更多的难民,但你问他愿不愿意把难民接到家里,他们立马消失的无影无踪。
在刻奇的时代,正义、道德这些词汇被庸众们像抹布一样随意使用,他们动不动就被自己的道德表演感动的热泪盈眶。
他们可以剪裁事实,可以虚构真相,他们可以无视常识,可以不要理智,只要能够自我催眠,自我感动,外部的一切都不过是刻奇的素材,为他所用。
久而久之,感情不再是自然流露,而是刻意表演的反应,他们喜欢的是程式化的、合群式的集体性感动,他们不断从悲剧性事件中训练自己的G点,确保和其他刻奇在同一时间达到高潮——不转不是中国人,不喊几声黑命贵,就是缺乏同情心......
刻奇对真相不感兴趣,对真实的世界视而不见,只要能够讨好自己的情绪,自然不惜自我愚弄。
所以,悲剧主人公是谁,重要吗?悲剧是如何发生的?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,重要吗?
对于刻奇来说,统统都不重要。
只要能被自己感动,更多的悲剧发生,更多的人死掉,才更符合刻奇的需求。
所以,在大家蜂拥而上纪念米兰·昆德拉的此时此刻,与其装作跟米兰·昆德拉很熟,忙不迭的买他的书来读,不如从今天开始了解“刻奇”,警惕每个人都可能有的“伪崇高”倾向。
我认为,这是纪念这位伟大作家的最好方式。
(全文完)

北游与喜马拉雅联合制作的音频节目已上线

欢迎扫码订阅收听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北游读书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